[作者:超级管理员 ; 来源:本站; 时间:2022-12-09; 阅读:599次]
为何出现“艺考热”?
首先从事艺术工作很符合年轻人关于未来生活的想象:做艺术家可以天天在家待着,不用上班;做导演做演员,可以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去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,来去非常自由。他们选择艺考,其实是在选择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。
其次艺考对于文化课的要求没有那么高,对于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同学来说很合适,尤其是在内卷的环境下,希望通过艺考考上好学校的人骤增。
艺考生的画像此刻就非常清晰:文化课不突出,有梦想,渴望自由的生活。
激烈竞争下的艺考怪相
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清楚自己适不适合从事艺术工作,只是有这个梦想,或者说是处在升学压力下的一种被动选择,他并不知道艺考背后的艰辛。
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,参与竞争的人数也成倍的增加,现在的艺考生要兼顾文化课和专业课,他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、没有时间看电影、没有时间看画展,一些本该耳濡目染、内化于心的积累,变成了僵硬的考题,而他们一天可能花费十几个小时训练自己的答题能力。
这就形成了一种怪相,考生人数增加,但考试难度下降,学生素质下滑。以前考生需要在考场写一个戏剧小品出来,现在的考生只需要考文学常识。
艺术院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钩
艺考是由几个考官来决定学生的去留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、顺利进入国内艺术院校之后,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科班训练,往成名成家的方向培养。
但是,真正的大娱乐产业是多元化的,市场是主宰。艺术行业或影视行业是一个产业,一部电影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一件商品,这就决定了它天然具有逐利性,而且这件事本身是没错的。
艺术家本人有拿画笔的权利、有剪片子的权利,但是,他很可能决定不了这幅画的受众、决定不了电影的时长,艺术家要去平衡艺术产品的艺术性与商品性,要明白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。
意大利知名导演费德里科·费里尼曾说过,他从来不去电影院看自己被剪成两个小时的电影,他脑子里放映的永远是他完成的三个小时的电影。
而如何去平衡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商品性,这是国内艺术教育所欠缺的,这种欠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,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极不适应市场化的行事模式,觉得才华被淹没、被误解,认为自己是受害者,徒增内心压力。
更现实一点,从就业的角度来讲,只有10%左右的艺术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体制内,剩下的绝大多数学生,都是自由职业者。相比其他专业,艺术生找工作的过程更加曲折,因为娱乐工业本身节奏极快。
游戏公司、时尚管理、音乐制作人、音乐经纪人、音乐平台推广人、珠宝设计、动画动漫制作等岗位,对于求职者的职业技能要求较高,刚毕业的学生,他掌握的技能与市场需求的技能是脱钩的,市场并不会等一个求职者成熟起来。
如何规避国内专业艺术院校的模式缺点?
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就读国外的艺术院校。欧美娱乐产业发达,艺术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成熟的产业从业者,专业细分紧跟当下的市场潮流,TikTok火爆之时,很多学校就推出短视频课程。
国外艺术院校很多老师不仅是教师,还是发明家、设计师和创意领袖。比如美国最大的艺术院校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,他的老师来自于迪士尼、谷歌、三星、《纽约时报》、《时尚芭莎》、欧莱雅、范思哲、梦工厂等行业顶尖公司。
他们大量参与各自领域内的工作,根据市场新趋势、新风格和新技术随时更新课程,注重让学生接触职业的实际情况,学生毕业之后通过校友网直接进入大厂工作。
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,艺考也迎来多项重大改革,对艺考生的文化课要求越来越高,校考也越来越难,艺考已不再是“易考”,通过艺考升学的门槛逐步提高,难度不亚于普通高考。
家长和学生要多了解各方面的信息,提前做规划,让学生的路越走越宽。
12月10日(本周六)14:30,川中博雅校长杨里将与各位家长一起厘清升学逻辑脉络,细细分析多种可能的升学路径,以及选择背后带来的长远影响,综合学生中考、高考、就业、自我成长等问题,帮学生规划出一条越走越宽、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成长路径。